原创文字/芊芊若水
上一年的秋末,利用三天的假期去了一直在梦想中的平遥古城。
来平遥古城之前,曾在网络上查找了一些有关平遥古城的资料,加深了对平遥的进一步了解,心里也因此多了一些早日一睹芳容的期盼。看过一些驴友写的平遥古城的旅游攻略,也读过几篇驴友关于古城的描写。在驴友们的眼里,它只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,清朝中晚期更因为票号的发展而闻名海内外。驴友们对它没有多少美丽的词汇,也没有深深的感触,我知道,也许这是因为平遥它没有美丽的外表,没有华丽的装饰,虽然如此,它仍然那么有名气,一定有其深刻的内涵。
从平遥回来两个多月了,几次想提笔写一些自己心里的平遥,终因无从下笔而放弃。的确平遥表面上看它就和我想象的一样,它的街道上没有树木做装饰,没有精美的华表、高大的彩绘。可它仍进入了我的心中,它淳朴的外表就像一个憨厚的农民不善言辞、不懂修饰、不为名利、不计较游人失望的目光。它没有江南小城的绿意春晖、小桥流水,可那一个个灰色砖瓦小院所吟唱的是质朴的历史文化,如果它能够说话,它的每一块砖瓦都有无数的故事要告诉我们。如果它能歌唱,它会震撼环宇。
导游告诉我平遥古城的街巷由四大街、八小街、七十二道蚰蜒巷构成,就像龟甲上的八卦图案,经纬交织,主次分明。这让我想起老源于网络资料上写着的一段话----平遥古城仿照大禹治水以龟建城的出名,相传平遥古时候平息了黄河流域、汾河流域大洪水后,于史称“古陶” 、平陶,并州大地上是一片平原,在这平原之上有一只“乌龟”正迈步向南爬行这就是当时的平陶。北魏太武帝太平始光元年(公元424年),因避其名讳,改平陶为平遥,并废京陵县入平遥县。从历史上看“平遥以龟建城”文物建筑遗址2800多年,平遥古城共有六道门。如南门向外探伸,为龟首,门外的两眼水井象征龟的双眼。北门为龟尾,北门的外门向东弯曲,好像龟尾东甩。东西两面相对的四门为四足。其中上西门、下西门、上东门的城门曲折开向南方,形似龟的3条腿正在向前屈伸。看上去这是一只正在向南爬行的充满活力的灵龟。
平遥,不仅有悠远的古城文化,也是中国后来票号文化的发源地。随着票号业的诞生、发展,创新了晋商文化“禾齐秀”的品位精神,禾:为万物的统称,齐:为共谋商事必得之力,秀:为万业追求最高之境界。并以“诚信”为依托,在清朝中后期,成为全国最繁荣的商贸和金融中心之一。
走在平遥的街街巷巷之中,感受着它朴素的咫尺情怀,就像在毛毛细雨中行走,那沐浴在身心上的激动,激励着我的脚步。慢慢地古城也因此渐渐渗入了我的骨髓中。千年的历史这里历经多少故事,有过多少惊心动魄的传奇我无从知晓。我的脚步被一种称之为情义的情愫牵引着,千年前这里初建之时,一定不是这样的。它也许是土坯草顶的民房,青砖素瓦的官邸,彩描图腾的深宅大院的组合体。他们或者男耕女织,或者开铺营店,或者挑担穿巷过着简朴的、富足的、锦衣玉食的生活。也许在一顶草屋内有着快乐的一家,也许在一座大宅里上演着一幕悲欢离合,也许在那青砖素瓦的官邸的奢华筵席中孕育着下一轮的尔虞我诈。
平遥古城的建筑更是积聚了历代工匠的奇思妙想,在梁上的一角我看到一块悬着的木头,曾问导游那是什么?做什么用的。导游说不知,一个游客说那节木块是做减震用的。我望着那位游客说:“你是学建筑的吗?”他笑着说:“那是我的工作。”我对建筑行业的一知半解令我无法看清它们每一块砖瓦的妙用,可我仍然被我们的祖先感动着,在我面前,那些古老的建筑物就像一座座神秘的塑像,牵延着我的目光,我的脚步,我沿着这些小巷行走着,迷失在那古风的神韵里。
一页一页
翻开你字迹模糊的篇章
我无法找寻你曾经
清晰的足迹
亦无法倾听你曾经
清楚的足音
在这里曾经有
学子诵读稚嫩的语音
智慧商贾发展的根基
睿智的书香府邸
虔诚的佛道一家
名扬内外的双林寺彩绘
曾在那
观音渡海彩绘前
我梦想
与他同渡而去
任凭波涛汹涌千层浪
淹没我心中韬奋的文字
摧毁我罪孽之躯
还我
洁来洁去洁净身
半年的时间过去了,今天抽出时间来整理完成这篇简洁的文字,也无法完全表达我对它的历史文化的敬仰,权作纪念之意!
评论